


織網者
2000年秋,一份關于全國市場深度覆蓋的戰略方案擺上管理層案頭。林凱文提出將原有37個辦事處合并重組為20家分公司,每家分公司再下設業務部門,形成覆蓋200個地級市的業務單元。
質疑聲最先從財務室傳出。財務總監的眼鏡片上反射著計算器的紅光:“每月人力成本多500萬,風險太大了。”與此同時,分管北方的區域經理正對著電話發牢騷:“一個業務部門要跑三個縣?光差旅費就能吃光利潤。”
林凱文沒有多作解釋,而是立刻動身,一個分公司一個分公司地跑。這個習慣他也一直保持至今,每年都要走遍全國所有分公司,深入了解一線市場的細微動態。
在全國各地召集團隊開會時,他攤開地圖,指著一個個縣城:“這里、這里、還有這里,都是空白市場。你們不是沒機會,是沒扎下去。”
每到一處,他都帶著具體的任務清單:哪個縣城要設點,哪個區域要增員,哪個市場要重點突破。回滬后的決策會上,他指著各分公司的反饋報告說:“基層網點不扎實,再大的企業也是空架子。現在不是討論要不要做,而是討論怎么做。”
隨著網絡末梢的觸角真正扎進基層,原本被忽視的縣城、鄉鎮市場釋放出驚人能量:2002年終,凱泉銷售額突破6億元,較網絡擴張前近乎翻了兩番。
如今,凱泉的營銷網絡已覆蓋全國23個省會級分公司,下設600多個辦事處,配套200多個標準化服務網點。這套深度下沉的直銷體系,將服務時間大幅縮短,即使客戶身處遠郊,凱泉技術人員也可做到24小時內抵達現場。當年林凱文在地圖上畫下的200個紅點,如今已連結成凱泉泵業最密集的服務網絡。
“當年覺得‘巨人’是個口號,現在才明白——”一位跟隨林凱文多年的老員工指著滿墻的網點分布圖,“巨人的力量,就藏在每一寸貼近土地的網絡里。”